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信息

李张容: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九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综述

2018511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九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蒋斌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致辞并作主旨报告。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多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会议主题“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1.深化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研究

邓纯东认为,苏联的改革造成了亡党亡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的改革通过摸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中国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苏联改革失败是因为违背社会主义方向,而中国的改革由于邓小平设计了正确方向,排除了前进道路上错误倾向的干扰。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徐俊忠认为,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及时提出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条主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探索,提出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并努力探索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开放的可能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路线具有一定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卓红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从事实层面来看,基本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任务,开始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从理论层面来看,也有很多新的理论建树,如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有主义、有领导、有目标、有基础、有深度、有胸怀、有步骤、有勇气和有底线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五大底线,即坚持指导思想的底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底线,决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的底线,反对任何否定党的领导的思想和做法;坚持人民利益的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认为,从战略策略看,改革开放以双螺旋的结构性整体滚动推进,改革开放的各要素始终处在相互支撑的联动性模态上。这一结构由一系列对应性要素构成,如改革与稳定、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调控、中央与地方、速度与节奏、发展与生态。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差异性的模态而不是撕裂性的模态,更不是断裂式的模态。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中国化部副主任陈志刚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包括:走自己的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示是一个历史过程;要防止资本和权力的异化,促使公平成为社会主义重要价值;坚持自主创新方针,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立足于自身;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斗争出来的;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陈金龙认为,改革开放研究可从以下几点来推进:改革开放理论与政策方面,既可以理论为单元,也可从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入手;改革开放实践方面,可研究改革开放的整体和具体、中央和地方、历史和现实等层面;改革开放成就评价方面,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领域,也可从国家、民族、政党、社会等层面来分析;改革开放经验方面,可研究改革开放的主题、主线、动力、方法、策略和逻辑;改革开放世界意义与国际影响方面,可研究西方的经验对中国改革产生的影响等。

2.多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李婧认为,不忘本来、继续前进,在历史与现实的把握中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与灵魂;吸收外来、立足国内,在国内与国际的交流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面向未来、奋力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安全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基本命题,阐明了解答基本命题的思路和方法,揭示了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核心内涵,拓展了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发展路径,从而展现出一个命题、点题、解题和答题的内在逻辑。

邓纯东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习近平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即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要研究改革的规律;提出了改革的方略,即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相结合;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即改革是要解放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出了改革的判断标准,即要以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判断标准。

3.新时代具有新内涵开启新征程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田克勤认为,从民族复兴之维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从社会主义之维来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强大生机活力的伟大时代;从现代化之维来看,新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成功的伟大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赵智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次全新的革命,通过这样的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思想史视角来看,可以把这一历史过程看成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逻辑过程。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认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形态和新趋势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进一步由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向强调全面均衡的发展转变,解决矛盾的着眼点由注重社会生产向凸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转变,以及人民的需要由生存型需要向享受型和发展型需要转变。

刘卓红认为,习近平提出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世界这一论断,标志着新时代改革观的新推进。新时代的开放被摆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开放与改革并行都属于革命;新时代的改革是要消除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问题和弊端,使改革方式有了新突破;改革开放在方式上强调摸索试验的同时,尤其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世界特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影响力和成果共享等都不再局限在国内,明确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同行。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关锋认为,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应成为新时代谋求发展的基本共识;坚持问题导向,更好地结合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应成为新时代谋求发展的基本方式;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关键,应成为新时代谋求发展的辩证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应成为新时代谋求发展的基本问题。

4.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认为,40年来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接下来就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新时代要在新思想指引下解决新矛盾,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心副主任郭建宁认为,中国道路的特征是: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关键;文化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根基;目标上强调人民至上是宗旨。中国道路最大价值在于体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中国道路要讲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中国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化部副主任贺新元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载体。从历史和空间、理论和实践以及现实和未来维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载着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联通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程”历经了破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深化(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和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后半程”是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入新时代。

国防大学教授张学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历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四个阶段。积累的经验包括:辩证把握发展与安全矛盾,端正融合理念;优化市场与政府作用,找准融合模式;促进法治与德治互动,实现融合现代化;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融合效益。

5.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郭建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德国的思想文化有一个从德国形态到中国形态、从欧洲形态到亚洲形态、从西方形态到东方形态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共最大的理论资源、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传入,十月革命之前零星地片段地转译阶段;二是传播,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出场;三是“中国化”阶段,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在当代中国,纪念马克思最好的方式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亚联认为,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深化从哲学层面尤其是范畴和概念体系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研究,以弄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理论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