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信息

潘西华: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与时代意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六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综述

20185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六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在越南河内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越共中央党校)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为“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与时代意义”。来自越南主要党政机构、越共中央宣教部、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越共中央党校、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中国、老挝学术界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理论委员会主任、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院长阮春胜代表越共中央党校致辞,并做主旨演讲,高度肯定了马克思思想遗产的理论价值。他指出,马克思作为天才的理论家和革命家,留给我们丰富而庞大的思想遗产,在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肯定了马克思思想是科学的、革命的学说,并结合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对马克思思想进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业已成为世界工人阶级的理论武装,在现实中需要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在创造性运用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为此,我们一是要肯定马克思思想遗产的价值;二是在评价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时应避免教条主义;三是应继续在灵活运用中完善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新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首先,他介绍了第六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的背景,对越共中央参与筹办本次论坛表示赞赏,感谢越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各国合作的重视。他向大会介绍,中共中央正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各国之所以纪念马克思,就是因为他有最彻底的、最深厚的、最广泛的、最坚定的人民立场;是因为他具有伟大的真理力量,把认识世界的武器交给了全世界,尤其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有伟大的实践力量,给工人阶级和全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因为他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持久地指引人类历史发展。其次,他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多要素互动的、自主创造性的结合过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体、中国实际、结合过程、结合成果等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结合过程,是一个学习、吸收、融合、再生、突破、创新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能动性的结合。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世界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原创性的新内容,让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老挝国家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方习·老冯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和自然的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谈了几点看法。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环境和自然的思想中强调了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类依靠自然生存和发展。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只有提高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经济,方能在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老挝人民党目前正着手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改善问题。

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教授黎有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时代意义”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时代性是统一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对于人类解放起到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理论价值长久存在。我们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应视为行动指南,应根据各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中国、越南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已经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副主任潘金娥在《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与中越两国的实践》一文中指出,中越两国对本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定位不同,反映出中越两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理论认识,形成了民族化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中越两国通过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具有了时代特征和现实生命力。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观点。

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做了发言。他认为,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探索和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因而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初,对中国道路作了初步的哲学表达。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它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解答,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积极回应当代中国实践需要、聚焦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的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成就,在不同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挥了理论先导的引领作用,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越南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谢玉晋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民主思想对越南社会主义民主的影响”。马克思曾经批判各种非民主及假冒民主的国家制度,认为不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有名无实,是反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是民主的最高发展形式。在越南,胡志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民主的思想。法律是人民存在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政治投票权体现了人民对政治的参与。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事务,实现人民监督、人民协商、人民当家作主。尽管现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马克思关于民主的思想仍有价值。

老挝国家经济研究院宋森·迪翁撒就“马克思主义关于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了发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危机的理论。他说,马克思早已提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学说,并且使用剩余价值率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马克思强调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供过于求,这一理论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的思想运用于本国实践,力求解决本国所面临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教授胡士贵就“马克思关于人的重要思想”做了阐述。他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的本质及现代人的特点。这为解释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解释各种宗教和理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就“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作了发言。他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因为强调文化的统一性而否定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因为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而否定文化的统一性。只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才能真正把各民族和国家正常的文化交流、交汇、交锋与某些西方人士鼓吹的世界文明、世界文化的“同质化”说教区别开来,真正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看清“文化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孙应帅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一文中指出,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层矛盾和社会结构失衡现象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日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主要是运用阶级分析的视角和方法,并注意把握阶级与阶层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阮春胜在大会总结中指出,中国、老挝、越南的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通过理论研讨形式向马克思及其伟大思想致敬,从各个领域肯定了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与会者达成以下共识:第一,马克思本人及其思想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第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为我们解决各种阶级和世界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马克思的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遗产,各国实践需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的思想解决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第四,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第五,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此外,他还特别肯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成果和特点,认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成是一个过程,提出“包容性全球化”的观点等,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会议论文100篇。学者们肯定了马克思思想遗产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强调当今世界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要灵活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中国、越南、老挝本着创新精神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新的理论与实践成就。越方表示,所有参会者的论文将由会议主办方翻译为英文,以英文和越文两种语言集结出版。

经中、越、老三方初步协商决定,第七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将于20197月在中国大连召开,会议主题暂定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