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信息

张小平:文明对话 合作共赢——“第五届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俄罗斯制度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系列国际研讨会于201852130日召开,此次系列国际研讨会分别由捷克布拉格会场、匈牙利布达佩斯会场、俄罗斯莫斯科会场和圣彼得堡会场组成。中方的参会人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带队,包括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外方的参会人员主要有: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副校长马丁·坡利卡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培力坎、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中国行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贝山、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列娜·连丘克、俄罗斯联邦政府金融大学教授赫费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波尔加科夫、圣彼得堡外联委员会对外经济合作司专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瓦维洛夫、俄罗斯制度创新中心主任叶甫根尼·格奥尔吉耶维奇·别索诺夫、莫斯科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布兹加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弗拉基米尔·亚卡夫列维奇·费季索夫、莫斯科大学教授柳德米拉·阿列克谢耶娃·布拉夫卡—布兹加林娜等。此外,与会的还有新华社驻当地记者以及部分留学生,每个分会场参会代表均达到80余名。 

    本届研讨会的宗旨是:(1)希望以论坛作为载体,加深中国与捷克、匈牙利、俄罗斯政府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2)期待中外学者能够对当代世界有影响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3)在对话交流、合作共赢的愿景下,就当前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倾听来自参会各国学者的声音,达成共识,探求解决方案。在本届论坛四个会场的系列研讨会上,中捷、中匈、中俄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五个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传播了中国的声音和中国的正能量,扩大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一、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经验是什么?在各个分会场,中国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中国奇迹”给予了有力的阐释,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赋予了理论上的解说。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汪青松通过对中国改革与苏东改革的比较,总结出中国4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正确处理了四个关系:一是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二是体制与制度的关系,三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四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改革虽然走市场化之路,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方向,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像苏联东欧改革变成改旗易帜,被西方和平演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家林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制度体系的全面考验,从根本上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执政本领和治理能力,而在这个全面考验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日臻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朱继东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科学把握、深刻认识新时代与新思想、新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也才能在新时代实现新目标、创造新辉煌。

《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副主编汪世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不同层级的战略构成国家的总体战略,这一总体战略将确保中国的发展航船能够乘风破浪,克服艰难险阻,驶向既定的目标。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四个伟大”战略是最高层次的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张小平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的文化立场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方法及其世界意义。她认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有三个核心内涵:一是从执政党来讲,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二是从国家政府来讲,坚决维护国家在文化领域独立自主的文化主权;三是从中华民族来讲,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文化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正确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扬弃关系、正确处理了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关系。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世界意义在于:维护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主体地位,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构建国际文化关系中的新秩序。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洁指出,中共十九大明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确定为新发展理念,把坚持新发展理念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体系之中。那么其何以被提到如此战略高度?有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新发展理念彰显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导向,二是新发展理念是破解中国社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三是新发展理念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新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发展态势,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对于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具有借鉴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爱华阐述了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四个突出表现:一是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注入了中国理念,二是为优化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三是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借鉴,四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有什么重要意义?他认为,一是能够更好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三是能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新国从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价值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魏立平介绍了中国的精准扶贫模式、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活动,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提升,以及其世界意义。

捷克、匈牙利、俄罗斯学者在发言中,都赞扬习近平主席的雄才大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祝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在国际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可以迅速波及整个世界。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如果不能“同舟共济”,否则,完全有可能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大兵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的世界环境,以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提出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经济上互利共赢、政治上平等互信、反对霸权主义、实现世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中国致力于推进世界政治文明与共同进步的大国担当。

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主任冷树青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自觉运用到外交实践中,比如建立中国和俄罗斯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强调中俄两个大国的共同利益与相互信任,特别是在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秩序意味着世界各国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合作共赢增强共同利益,以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建设和完善机制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但是,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如果各国政治家能真正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一个更高程度的、走向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是可以建成的。

“一带一路”建设在2017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多个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在北京召开,赢得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官员、媒体、智库对“一带一路”发出疑问甚至质疑之声。这种现象在本届系列国际研讨会上也有所反映。为了回应质疑,与会学者探讨了如何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李春华认为,首先,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也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不存在“一言堂”的情况。与会学者通过数据、实例、分析进行回应,认为“一带一路”正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世界意义。它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将改变传统全球化中存在的不平衡,缩小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变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所导致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不平衡发展状况。“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将开创国际合作的新局面。最后,与会学者探讨了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议和努力的方向。重庆社会科学院葛南南以内陆开放高地重庆的建设样本为例,说明了中国内陆城市重庆与匈牙利未来合作有几个着力点:一是双方“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二是坚持建机制与搭平台相结合;三是坚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相结合;四是坚持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相结合;五是深化重庆与匈牙利之间的智库交流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中俄国家间、党际及中东欧合作交流平台与机制

1.回应中俄关系及中俄贸易中的疑虑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王瑾认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考察中俄关系,两国应加强地方交往与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扩大人员往来,增进民心相通、民意相融,将有助于增信释疑、聚同化异,夯实两国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弥补中俄关系的短板。那么,如何改变两国关系政热经冷、官热民冷、上热下冷的局面?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来推动,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六条走廊,有两条直接经过俄罗斯(中俄蒙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一条间接相关(中国—中亚—西亚)。中欧班列三条线路(东中西)全部经过俄罗斯境内。故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国家之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全方位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突破两国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发展瓶颈,防止、避免两国关系“空转”和“空心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把高水平的政治互信优势转化为高水平的经济合作。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崔凤祥认为,中俄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发达,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双方在打造海上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海洋经济合作平台、构建海洋科技支撑网络、开放海洋旅游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可操作性强,这对推动双方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朋桥指出了中俄贸易中几方面的不足:一是贸易结构和方式有待优化,二是中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三是两国相互投资规模有待扩大,投资合作带动贸易发展的效果不显著。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加大文化交流,夯实双边国家发展战略互信;其次要加大资源整合,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结构转型升级;最后要着眼双方实际,不断优化双赢的发展合作机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丽双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不仅存在地缘交叉,而且功能和内容相似,但同时二者在理论基础、终极目标、实现路径和在中亚国家认可度等方面有本质的差别。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是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并存:既存在成功合作的基础,又存在着资源、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的竞争。如何使二者合作大于竞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带盟”对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合作与竞争,机遇与挑战之间,尊重和权衡各方的话语权和利益,及时跟踪关注“带盟”对接所涉国家的价值立场和诉求,以便顺利推进“带盟”对接。

在研讨会上,中俄两国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在很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具有很大的合作与发展空间,今后要以各种渠道加强双方的联系和交流,努力为两国的发展献言献策。

2.会晤俄共中央副主席诺维科夫

会议期间,邓纯东带领中国学者,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副主席、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诺维科夫进行了亲切会见。

在会见中,邓纯东向诺维科夫介绍了此次国际学术论坛的宗旨,即希望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为促进两国的发展奉献力量。根据这个宗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已经与国外学术同行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邓纯东说,诺维科夫同志是俄罗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俄共中央副主席,诺维科夫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对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作为主管思想理论的俄共领导人,诺维科夫同志高度重视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令我们敬佩。

诺维科夫说,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还是苏联红军建军100周年,也是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所有这些纪念活动都非常有意义。今天,可以自信地说,当年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特别是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战胜法西斯的光辉业绩,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代表民众的利益,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特别是研究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20世纪90年代的悲剧性历史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没有未来了,但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了这不是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贡献。其成就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是有借鉴意义的,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3.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与机制

在本届国际学术论坛的圣彼得堡会场开幕式上,中俄双方签署了有关组织出版国际学术期刊《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协议。《国家发展战略研究》是中俄双方在成功举办五届国际学术论坛的基础上,通过互相协商而创办的一本国际学术期刊。创刊号于20186月正式出版发行,该期刊的创办得到了双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中俄双方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建立了新的平台与机制。

邓纯东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是“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圣彼得堡连续召开的第五届,双方已经建立起交流合作的互动机制,这点非常重要,只有交流才能促进了解,才能增进互信。他真诚地感谢俄方为筹备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做的辛勤工作。他说,每年举办的“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不仅加强了中俄两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俄两国是国与国之间、大国之间关系的典范。我们见证了两国在当今动荡复杂的世界中不断加强合作的美好进程,有幸为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两国人民的友谊作了添砖加瓦的工作。这一切与中俄双方建立的交流合作机制是分不开的,他代表中方代表团对此表达了敬意和感谢。他谈道,527日,我们的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第二十二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到中俄要增进信任、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可以说,中俄学术论坛是对王岐山讲话的呼应,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为促进两国的发展和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

圣彼得堡外联委员会对外经济合作司、对外经济活动项目控制和协调部门专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瓦维洛夫在致辞中,代表圣彼得堡市政府热烈欢迎由邓纯东带队的中国学者代表团的到来,对中俄两国学者已经持续了五年的学术交流合作机制给予充分的肯定,希望两国学术界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并以学术交流为桥梁,促进两国各个层面的友好合作关系。俄罗斯制度创新中心主任叶甫根尼·格奥尔吉耶奇·别索诺夫指出,“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举办五年来,双方围绕很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学术交流基础上,双方合作逐步扩大,共同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这一学术平台,并形成了学术互访和互动机制,希望未来能够在学术合作领域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总之,“第五届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系列国际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收获了多方面的成果,实现了邓纯东代表主办方确立的办会宗旨,不仅收获了学术成果,也收获了友谊和增进了共识。捷克、匈牙利、俄罗斯都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本届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扩大中国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传统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